“粤字号”康复辅具给助老、助残打了个样
在黄埔区,爱牵挂的24小时人工值守呼叫中心,能实时识别到佩戴者心率、呼吸率等体征数据的智能终端设备,让独居、空巢老人的安全监护尤其是夜间监护不再“留白”;在南沙区,一康医疗的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外骨骼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在帮助一批患者重新握掌、迈开步伐……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3500万失能老年人。如今,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康复器具、服务正在改写科技助老、助残的未来:或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让残障人士实现“无碍”生活;或是进行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到老年群体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独居老人突发不适怎么办?在过去,这几乎是无解的难题:人到中年,既要朝九晚五的上班,又要接送孩子,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也难以做到时刻照看年迈的父母,如果生活在不同城市,突发意外时更是“远水难救近火”。如今,智慧康养、远程监护等手段,成为打破这一难题的关键。
“传统呼叫中心过于依赖人工响应、救援速度缓慢,我们通过自研的适老化终端设备,实时采集到老年人群的心率、计步、血压等数据,它可以迅速形成一份健康报告,如果一些数据与日常均值出现较大差异,这意味着身体可能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后台就会及时向院方或用户子女提示异常。”广州爱牵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震说。
在陈震看来,基于智能终端、人工坐席、数据中台的结合,24小时人工值守呼叫中心有效破除了传统呼叫中心“短板”。“这些数据关联到你的微信上,如果你突然担心起父母的身体情况,甚至拿起手机就能看到。”陈震介绍,爱牵挂现在服务了超过230万的家庭用户,这也印证了中年子女的护老需求。
2019年,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邢金秋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的是脑卒中后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关键技术。邢金秋向记者介绍,依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等一系列自研产品,一批脑卒中患者通过训练实现站立行动,体能也逐步恢复到健康状态。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做康复机器人的企业。”邢金秋介绍,一康医疗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已覆盖超过300家医院、企业,帮助大批中风、截瘫等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在土耳其、俄罗斯、迪拜等国家的医院也进行了示范应用,今年还积极利用南沙贸促平台等资源链接国际市场,通过展会广泛招募各国代理商。
来自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与老年用品相关的29个细分行业在广东均有涉及,其中,老年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品种类居全国前列,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60%,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截至2023年底,广东有医疗器械注册证18580个,排名全国第二;有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991家。
今年4月,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等21个单位印发《关于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拓展应用场景、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扩大产品有效供给,实施创新驱动、强化产品质量管控,九游体育打造产业集群、完善中高端产业链,健全政策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措施,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其中,在拓展应用场景、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方面,要重点推进符合条件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在残疾人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应用场景的全覆盖,拓宽“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场景。要制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改造升级康复辅助器具科普馆,支持搭建“线上+线下”科技助残产品科普平台。
“我们组织了一批企业参加全国第十二届残特奥会期间的康复辅助器具博览会。”省残联康复部相关负责人说。像是深圳市智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助听器,佛山市东方医疗设备厂有限公司的电动站立轮椅、可识别手语的轮椅,佛山凯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脑控轮椅、全地形无障碍轮椅等智能化产品,也相继亮相残特奥会的赛场。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此前先后发布了《广东省保育康复(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4-2025“产业助老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今年,“百团进百企康养广东行”也相继走入佛山、广州,促进当地康复辅具、老年用品企业和康养机构精准对接、协同发展。
“我们接下来还将推动康养机构走进企业交流对接活动智能与可穿戴装备制造深圳专场、智慧康养东莞专场。”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工信厅将推动智慧养老产品迭代更新,涵盖智能手机、手环(腕带)、体温监测类设备、血压监测类设备、社区自助体验设备、智能养老照护设备、陪伴机器人和可穿戴眼镜等产品。
此外,还将推动全省产品纳入国家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打造医疗康复器械应用场景示范,支持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在老年用品领域的应用,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企业联合医疗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打造医疗康复器械应用场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