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特需儿童、青少年入学难山东举行特殊教育立法听证
8月7日上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把《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开在了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来自特教学校、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康复机构以及家长学生代表等各方面的17名陈述人,围绕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随班就读、职业教育提升、康教融合等提出立法意见建议。
条例草案所称特殊教育,是指面向残疾儿童、青少年以及孤独症、多动症等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实施的教育。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特殊教育法,省级层面也缺少特殊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山东作为特殊教育大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特殊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可以通过地方立法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也可以为国家层面开展特殊教育立法工作积累先行先试经验。”提案人代表,山东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刘振远说。
不少特殊需求儿童、青少年的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如何破解“入学难”?成为听证会的焦点之一。
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特殊需要学生,经教育、康复训练后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学校可以建议特殊需要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转入或者升入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在普通学校学习的特殊需要学生,难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学校可以建议特殊需要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转入具备相应资源、条件的普通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现在特需儿童、青少年从普通学校转到特殊学校较为容易,但从特殊学校转普通学校存在困难,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到普通学校就读,也不是去了就能够达到很好的融合效果。”听证会上,陈述人、家长代表尹静认为,草案有关普特互转的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尹静举例说,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在入学前后一年内家长普遍非常焦虑,“摸着石头过河,成为陪读妈妈是普遍现象。”
她说,入学前,家长会焦虑:要不要告诉老师孩子是孤独症,如何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每日情况,学校让陪读怎么办不让陪读又怎么办,到班级内不被老师接纳或被其他同学孤立怎么办。入校后,家长又在焦虑:老师能否协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有无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化教学,如何解决孩子在校期间的情绪、行为等问题。
站在家长角度,尹静建议开展入学前评估,由特殊教育教师、心理专家、医生等组成专业团队,对申请随班就读的儿童进行全面评估,涵盖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社交技能、身体状况等维度,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其是否适合随班就读及所需要的支持。同时,学校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对普通教师开展特殊教育知识培训。从硬件上,学校设立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特教设备、图书资料、康复器材等,作为特殊儿童课后辅导、专项训练的场所。
“作为特需儿童的家长,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普通儿童的环境中,家校配合让孩子尽快适应并融入到班级和学校活动中去。”尹静说。
一旦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的父母与学校就入学、转学安排发生争议,该如何处理?
草案第二十条规定,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与学校就入学、转学安排发生争议的,可以向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处理。接到申请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委托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对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意愿,对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的入学、转学安排作出决定。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陈述人、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校长于生丹认为,条例草案关于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普特互转及争议处理的规定,明确争议处理的“申请—评估—决定”三步程序,并引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估主体,与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十一条相衔接,程序上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和专业性,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灵活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解决入学、转学争议提供了法定途径。
“目前济南市各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均已成立,争议处理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积累了‘教育+残联+卫健’联合评估、家长听证、跟踪回访等工作经验,可以满足有入学、转学需求的特殊需要学生和家长的适宜需求。”于生丹说。
在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完善随班就读方面,条例草案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普通小学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等作了规定。
陈述人、济南市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曾庆健说,草案要求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不低于三人的巡回指导教师,接收五名以上特殊需要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幼儿园)应当设立资源教室,特殊需要学生不足五名的,其所在乡镇(街道)应当根据需要统筹建设资源教室,构建了“资源中心统筹指导—资源教室落地服务”的双层支持体系。
“这一设计符合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发挥了资源中心的枢纽作用,还有利于破解分散学生资源不足的难题。”曾庆健建议增加巡回指导教师资质要求,如特教专业背景或省级培训认证,规定资源教室需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整合康复训练、生活适应与劳动技能课程。
“不单纯以学业成绩评估学生和学校,重在激励特殊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成长,学校更好地做好融合教育。”陈述人、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校长吕华则建议,对于特殊学生不足5名的学校,可以由县级统筹协调或者集团校,共享资源教室。资源教室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更新完善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械及相应的教育支持。对特殊学生进行“一生一案”个性化管理,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发展性康教课程,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学生成长档案。九游体育